安徽省《装配式混凝土住宅设计标准》将于2021年7月25日实施

 

安徽省《装配式混凝土住宅设计标准》DB34/T 1874-202将于2021年7月25日实施。本标准是在安徽省《装配整体式剪力墙结构技术规程(试行)》DB 34/T 1874-2013的基础上修订而成。

本标准主要技术内容包括:1. 总则;2. 术语;3. 基本规定;4. 建筑设计;5. 结构系统设计;6. 外围护系统设计;7. 设备与管线系统设计;8. 内装系统设计。

本次修订的主要技术内容是:

1.修改了适用范围;

2.原规程第3章修改为基本规定;

3.原规程第4章建筑与设备管线设计修改为现标准第4章建筑设计和第7章设备与管线系统设计,补充模数协调、模块组合、标准化设计的相关要求;

4.第5章补充装配整体式框架结构、多层装配式墙板结构、叠合板式剪力墙结构的相关规定;

5.原规程第6章非结构预制构件及其连接,调整至现标准第5章中5.3节;  

6.现标准第6章补充外围护系统设计相关规定;

7.增加第8章内装系统设计相关规定;

8.删除原规程第7、8、9章的预制构件施工和验收内容。

 

标准的主要特色包括以下方面:

 

一、明确装配式混凝土住宅建筑应编制专项技术方案(核心设计)

 

【条文】 3.0.3 装配式混凝土住宅应合理确定建筑单体的装配率,优化装配式建筑技术方案。

【条文说明】3.0.3 装配率是反应装配式建筑的集成程度的指标,装配率的高低和项目实际情况及各地经济、技术发展水平有较大关联,因此装配式混凝土住宅建筑的装配率应根据各地发展的实际情况确定。随着装配率的提高,施工安装的精准度要求也逐渐提高。但是,装配式住宅要根据施工功能、经济能力、构件工厂生产条件、运输条件等分析可行性,不能片面追求装配率的最大化。在技术方案合理且系统集成度较高的前提下,较高的装配率能带来规模化、集成化的生产和安装,可加快生产速度,降低人工成本,提高产品品质,减少能源消耗。当技术方案不合理且系统集成度不高,甚至管理水平和生产方式达不到预制装配的技术要求时,片面追求装配率反而会造成工程质量隐患、降低效率并增加造价。

装配式混凝土住宅在建筑方案设计阶段应进行技术策划,以统筹规划设计、部件部品生产、施工安装和运营维护全过程,对技术选型、技术经济可行性和可建造性进行评估,并编制装配式建筑专项技术方案,技术方案应通过专家评审。

 

二、明确装配式混凝土住宅设计应采用BIM技术(可视化设计)

 

【条文】3.0.5  装配式混凝土住宅设计应采用建筑信息模型(BIM)技术。

【条文说明】3.0.5 本条是强化信息化管理在装配式住宅中的重要性,在工程实践中,BIM技术应用已经非常成熟,但存在设计、生产、施工和运维各自割裂的突出问题,造成数字信息不能在集成化的全系统生产流程中全面应用,严重影响了装配式建筑的质量和效率。需要通过统一编码、统一规则、数据共享的信息化协同平台来解决。设计阶段应采用一体化的协同设计方法,建立信息化的预制构件和部品部件信息库。并与生产、施工和运维阶段共享BIM数据信息,实现装配式建筑建设全过程动态可追溯、数字量化、科学系统的管理和控制,提升一体化管理水平。

 

三、明确装配式混凝土住宅外墙形式,鼓励采用装配式装修

 

【条文】3.0.7  装配式混凝土住宅宜采用装配式装修。

【条文说明】3.0.7  装配式混凝土住宅原则上应实现全装修,内装系统应与结构系统、外围护系统、设备与管线系统一体化设计建造。同时提倡采用将工厂生产的内装部品在现场进行组合安装的装配式装修方式。

【条文】6.1.2 建筑外围护墙体应减少部品部件种类,并应满足生产、运输和安装的要求。

【条文】6.1.3 外墙应采用集成技术,并宜选用预制外墙。

【条文说明】 6.1.3  装配式住宅外墙宜实现围护墙与保温隔热、装饰一体化,采用集成技术指实现上述两种及以上功能的集成,如夹心保温外墙实现了围护墙与保温、隔热一体化,保温装饰板实现了保温隔热与装饰一体化。装配式混凝土住宅外墙不应使用薄抹灰外墙外保温系统。

 

四、补充叠合板式剪力墙结构的相关规定

 

国标《装配式混凝土建筑技术标准》GB/T 51231-2016中虽然已经纳入双面叠合剪力墙结构设计的相关内容,但是仅在附录中简单介绍,且篇幅较少,对双面叠合剪力墙结构的计算分析、结构构造、构件制作、质量验收等均无规定,而叠合板式剪力墙结构体系恰是我省的特色且为成熟的结构体系,在安徽有一定的项目应用。

国标中,叠合板式剪力墙结构在6度、7度和8度(0.2g)设防地区时,其最大适用高度分别为90m、80m和60m。本标准在高度上做了较大的突破,当同时满足相应条件时,叠合板式剪力墙结构房屋的最大适用高度在6度设防地区可增大至110m,在7度设防地区可增大至100m。

 

五、约束浆锚搭接连接的相关规定

 

国标中对于预制剪力墙竖向钢筋的连接方式主要有套筒灌浆连接、浆锚搭接连接和挤压套筒连接,针对套筒灌浆连接和挤压套筒连接,国标中均有较为详细的构造要求,缺少浆锚搭接连接的相关规定。

浆锚搭接连接在安徽早期的装配式混凝土建筑中应用较多,连接方式较为成熟,也是安徽装配式建筑的一项特色,需要补充,用于指导设计和施工。

 

六、补充装配整体式混凝土住宅结构楼盖形式

 

【条文】 5.4.1 装配整体式混凝土住宅结构的楼盖可采用桁架钢筋混凝土叠合板,也可采用预制带肋底板混凝土叠合板或钢管桁架预应力混凝土叠合板,并应满足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要求。

【条文说明】5.4.1 预制带肋底板是由实心平板与设有预留孔洞的板肋组成,经预先制作并用于混凝土叠合楼板的底板。预制带肋底板包括预制预应力带肋底板和预制非预应力带肋底板。钢管桁架预应力混凝土预制底板是预制带肋底板的改进形式,由灌浆钢管桁架与预应力混凝土底板组成,由于自重轻,厚度薄,在一些装配式混凝土住宅建筑中已有应用。

 

七 明确内墙形式,鼓励采用楼面保温和装饰一体化集成部品

 

【条文】8.2.2  装式混凝土住宅内墙宜采用非现场砌筑。

【条文说明】8.2.2  装配式混凝土住宅内墙非现场砌筑应用比例不应低于50%。内隔墙中非现场砌筑墙体包括:预制混凝土墙,条板墙,装配式轻质隔墙等。应用比例应按下式计算:

Q1=A1/A2×100% 式中:

Q1──内隔墙中非砌筑墙体的应用比例;

A1──各楼层内隔墙中非砌筑墙体的墙面面积之和,计算时可不扣除门、窗及预留洞口等的面积;

A2──各楼层内隔墙墙面总面积,计算时可不扣除门、窗及预留洞口等的面积。

注:面积计算宽度、高度按实际宽度与高度计算。

【条文】8.2.5  宜采用楼面保温和装饰一体化的集成化部品。

【条文说明】 8.2.5  装配式混凝土住宅宜采用工厂化生产的保温装饰一体化的集成化部品,避免现浇混凝土的楼面保温防护层的施工,有效提高施工质量。

 

八 、明确内装、集成厨房、集成卫生间等设计要求

 

【条文】8.1.4  住宅内装设计宜采用内装与主体结构、设备管线分离的原则,并综合考虑内装部品的连接、检修更换、物权归属和设备及管线使用年限的要求。

【条文说明】8.1.4  采用内装与主体结构、设备管线分离理念是为了将长寿命的结构与短寿命的内装、机电管线之间取得协调,避免设备管线和内装的更换维修对长寿命的主体结构造成破坏,影响结构的耐久性。

【条文】8.1.5  内装系统的集成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内装设计宜采用内装、设备管线与结构分离的装配式装修方式;

2  宜采用集成厨房、集成卫生间、整体收纳等进行装修;

3  内装设计宜采用饰面与基材一体化的墙面、地面材料。

【条文】8.3.1  集成厨房、集成卫生间应采用标准化内装部品,选型和安装应与建筑结构体一体化设计施工。

【条文说明】8.3.1~8.3.5为装配式内装的生产建造方式技术转型升级,应大力普及和应用装配式混凝土住宅建筑内装体的单元模块化部品。装配式住宅建筑内装体的单元模块化部品主要包括整体厨房、整体卫浴和整体收纳等,采用标准化设计和模块化部品尺寸,便于工业化生产和管理,既可为居住者提供多样化的选择,也具有环保节能优、质量品质高等优点。

工厂化生产的模块化集成厨房、集成卫生间通过整体集成、整体设计、整体安装,从而集约实施标准化设计工业化建造,其生产安装可避免传统设计与施工方式造成的各种质量隐患,全面提升综合效益。集成厨房、集成卫生间设计时,应与部品厂家协调土建预留净尺寸、设备及管线的安装位置和要求,协调预留标准化接口,还要考虑这些模块化部品的后期运维问题。